API 01 1 web1 1  API 04 Michelle web1 2  API 03 Minera web1 3 API 02 Anita web1 4  API 05 Gyewon1 5

H01 安興公司 A3

F08 FAREASTERN遠東家具 A3

何可一日無此君 ~ 茶

茶,被世人認為: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每天必備的飲料。中國民間裡一直有“神農氏”發現茶葉的傳說。成書於西元前二世紀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“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。” 相傳神農氏嘗百草,後感到不適,躺於樹下,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。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。現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,還出土了西元前四千年的古茶樹。到殷周時,茶不僅用作藥物,而且開始成為飲料。因此,後人便開始喝茶的習慣。成書於西元前八世紀的《詩經》中亦有“誰謂茶苦,其甘如薺” 。據陸羽《茶經》有“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,聞于魯周公。” 的記載。茶後來傳播至世界各地,而世界各地皆有不同的飲用方法。

  世界上第一部茶專著叫《茶經》。作者:陸羽(西元733-804)唐複州竟陵(今湖北天門)人氏。自幼好學,性淡泊,閉門著書,不願為官。安史之亂後,盡心於茶的研究,撰成《茶經》一書。對促進中國茶葉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。後人為了紀念陸羽在茶葉上的功績,祀他為“茶神”中“茶聖”。中國走出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《茶經》,其內容包括:茶的本源、制茶器具、茶的採制、煮茶方法、歷代茶事、茶葉產地等十章。內容豐富、翔實。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茶葉的發展演變,極具史料價值。唐朝北方的回紇國,曾以千頭良馬換取《茶經》。從那以後,《茶經》傳到了國外,有多種文字譯本,受到多國知識界人士的廣泛歡迎。B2 4 web

中國茶飲的民族性、藝術性與傳統文化的關係。茶葉自“神農嘗百草”被發現以來,它對人體生理的多種功效被逐步認識和開發。茶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,所謂“酒壯英雄膽,茶引文人詩” ,除茶葉本身的物質特性作用之外,因為有著廣大飲用人羣為基礎特別是文人階層的參與,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在茶文化的各個發展階段,都能充分地體現出民族性和傳統文化在其中的巨大感染力:

1、茶事藝文中人文資訊,具有很高的參照價值。通過唐代詩人的作品,可以瞭解那時茶人和文人對品茶的各種理解。通過對宋人作品的欣嘗,又能瞭解到“品茶”向“鬥茶”的價值轉移。再看明代文人的作品,“烹茶”在此時又成了文人內省的獨特方式。

2、茶事藝文中的歷史資訊,具有良好的借鑒價值。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,在這條歷史長河中,每一個轉折,似乎都會有標誌性的作品出現。這些標誌性的作品往往是以文學性很強的詩賦、散文乃至書法、繪畫等著作形式存在,具有史料和藝術作品的雙重身份,以史為鏡,具有良好的借鑒價值。

3、茶事藝文中的技術性資訊,具有一定的開發、利用價值。例如茶葉的形象性,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以往在純文字的著作中語焉不詳的一些重要內容,也可以補充在一些專著中沒有記載的技術資訊。如對茶葉歷史上一些重要的科技問題的研究和對歷史名茶的開發,還有對茶飲方法及茶飲風格的探索,對古代茶具的恢復等。

中國傳統藝術是中國茶文化的助推劑。茶文化的發展,與中國傳統藝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對茶文化的傳播、發展功不可沒。在茶葉從單純的飲用到藝術的品飲,傳統藝術在其中起著一種文化提升的作用,即從實用層面提升到欣嘗層面,進而產生出茶文化獨有的藝術美感。茶飲,原本是生活的藝術。而藝術作品中的“蟹眼松風”,則是藝術家與生活所產生的美好共鳴。

中國茶葉,由採摘到製作,各地茶葉品種多,流播廣泛,茶飲方法多樣化,廣受歡迎之後,歷代皇宮要求中國各地進貢茶葉。供皇室所用之茶。唐以後漸有此制。《全唐詩話》:“按唐制,湖州造貢茶最多。” 清制,各地有專任採制貢茶之茶戶,每歲皆按額貢之。由專人辦解。B2 5 web

洞庭湖中有一座小島,盛產貢茶。其中最著名的是邕湖茶。《嶽陽風土記》載:“邕湖諸山舊出茶,謂邕之湖茶。” 又說:“邕湖之含膏也,唐人極重之。” 而白鶴山所謂“白鶴茶”,更加珍貴。均在洞庭茶島內。此外,還有“銀針”良種,也是一品貢茶。

浙江紹興會稽日鑄禦茶灣,產貢茶特多。“剡溪茶”,唐代已是貢茶之首。明清兩代,將日鑄嶺辟為“禦茶灣”。每年都要選最美的採茶姑娘,親手採制特級茶進貢朝廷。

  蘇州吳縣盛產貢茶“碧螺春茶”。它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。其香異常,當地人稱其為“嚇煞人”香。

杭州西湖鳳凰嶺上產出最有名的貢茶叫“龍井茶”。因具有“綠色、鬱香、味醇、形美” 的四絕特色,所以,又稱“四絕佳酩”。

宋代貢品“蜀崗茶”。出自揚州西北郊。所產茶葉質地優良,古往今來,備受贊揚。唐末宋初,蜀崗茶的工藝和品質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,頗具盛名,被列為宋朝貢品。據《甘泉縣誌》記載:“甘泉縣宋時貢茶,皆出蜀崗,甘香如蒙頂。” 當時的“時會堂”、“春貢亭”,皆是宋代在揚州置辦貢茶的場所。成了後來詩人迎賓作詩的重要場所。

福建貢茶武夷山大紅袍。史載:據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,路過武夷山時,病倒在路上。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,便叫人把他抱入寺中。方丈沖了一碗茶給他喝,病果然好了。後來金榜題名。中了狀元。一個春日,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。在老方丈陪同下,到了九龍窠,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,老方丈跟狀元說,你過去患了鼓脹病,用這種茶葉沖茶治好。回京後,發現皇后患鼓脹病。狀元叫太醫沖茶給皇后喝,果然治好病。皇上極喜,交了件大紅袍給狀元,狀元把大紅袍披在三株茂盛茶樹上,以代皇上謝恩。在閃閃發亮陽光染紅下,三株茶樹“紅光滿面”。後人稱這三株茶樹為“大紅袍”。代代相傳,成了永負盛名的“大紅袍貢茶”。

歷史上關於茶的最早記載,是在《爾雅》中的“釋木篇”,說:“櫝,苦茶。” 注曰:“樹小如桅子,冬生葉,可煮作羮飲。今呼早采者為茶;晚取者為茗。” 魏晉時茶始食用,到唐時始作飲料。至宋朝飲茶藝術達到極盛,可謂窮極精巧,無以復加,尤以北苑貢茶為最。其產地、採摘、製作等均和一般茶葉不同。